维度 | 政策现状 | 风险提示 | 实务操作 |
---|---|---|---|
法律定性 | 2021 年 9 月,十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境外交易所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认定为非法。 | 任何“虚拟货币=虚拟商品”的表述已被官方文件否定,持有或转让不再被视为“民事权利”受到当然保护。 | 个人之间偶发、小额、自担风险的转让,目前未被列入刑事打击范围,但一旦出现纠纷,法院通常以“非法债务”为由驳回起诉。 |
支付通道 | 央行 2021 年后续约谈多家银行及支付宝、财付通,要求不得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开户、转账、清算、结算等服务。 | 银行卡、微信、支付宝若被监测到与“OTC”商户频繁交易,极易被冻结或列入风控名单,解冻周期 3–12 个月不等。 | 部分用户改用地方小银行、第三方支付或现金面交,但同样面临“资金链断裂”与“抢劫诈骗”双重风险。 |
税务问题 | 现行税法未把虚拟货币列为应税财产,但《个人所得税法》第八条赋予税务机关“合理调整”权,若发现大额财产来源不明,可要求补税并处以 0.5–5 倍罚款。 | 场外交易多采取“现金+匿名钱包”方式,一旦日后被追溯,无法提供成本凭证,全部销售额将被视为纯利。 | 若坚持交易,至少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回单、钱包地址、链上哈希,以备未来被调查时证明成本。 |
刑事边界 | 常见案由:非法经营罪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、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、传销罪,2022 年起,各地法院对“USDT 搬砖套利”判处缓刑或实刑的案例已公开 200 余份。 | 只要撮合交易、赚取差价、提供通道、拉群喊单,都可能被认定为“非法经营”或“共犯”;金额 5 万元以上即可立案。 | 单纯个人自买自卖,不经营、不推广、不赚差价,涉案金额极低,通常只做行政处罚或口头训诫,但留有记录。 |
外汇管制 | USDT 被外汇局定性为“虚拟商品”而非外币,但 2023 年《外汇管理条例》修订征求意见稿首次把“数字代币”纳入监管词汇,未来可能参照外币管理。 | 通过 USDT 实现人民币—美元价值转移,单笔 5 万美元等值以上即可被认定为“变相买卖外汇”,最高罚款 30% 并没收所得。 | 分拆出金、多人购汇、地下钱庄走账,已被纳入“蚂蚁搬家”重点监测模型,银行后台自动预警。 |
平台现状 | 火必、OKX、币安等境外所已清退大陆手机号、IP、KYC,注册需海外邮箱+护照+非大陆 IP;部分所仍保留“灰色通道”,但客服不再提供中文合规支持。 | 一旦平台被境外执法机构查封,大陆用户无法通过国内法院主张资产返还;2022 年 FTX 事件后,大陆用户损失估计超 8 亿美元。 | 如需操作,常见路径:注册海外公司→开设离岸账户→申请平台机构账户→合规申报境外投资备案(ODI),成本约 3–5 万美元,周期 3–6 个月。 |
维权难度 | 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三地法院 2023 年统一裁判口径:虚拟货币交易合同无效,损失自行承担;若对方涉嫌刑事犯罪,需先走刑事程序,民事部分驳回或中止。 | 报警后,警方多以“投资损失”不立案;若立案,冻结钱包地址需境外司法协作,周期 1–3 年,追赃率低于 5%。 | 发生纠纷后,可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“虚拟货币”“USDT”为关键词检索同类判决,提前评估胜算,避免盲目诉讼。 |
替代方案 | 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覆盖 26 个省市,部分自贸区推出“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”试点,可用于香港、泰国、阿联酋消费。 | 数字人民币钱包采取“可控匿名”,大额转账仍需实名,无法达到 USDT 的完全匿名效果。 | 若仅为跨境支付,可优先考虑银行提供的“跨境理财通”“深港通”等合规渠道,额度 100 万人民币/年,手续费 0.1–0.3%。 |
在中国大陆,个人单纯持有 USDT 或比特币尚未构成犯罪,但任何买入、卖出、撮合、信息提供、资金结算行为,都已落入“非法金融活动”范畴;一旦产生纠纷或资金损失,法律不予保护,刑事